陳鐘金校長參與本校校長遴選之校務發展概要架構圖
壹、陳鐘金校長辦學績效表 服務地點:蘇澳鎮蓬萊國小 服務期間:九十三年八月起至九十七年六月止 校長姓名:陳鐘金 一、本表包括: (一)行政領導 (二)教學領導 (三)訓輔工作績效 (四)人際經營 (五)專業發展 (六)其他等層面 二、辦學指標:
填報人: 陳 鐘 金 |
貳、辦學理念與發展策略
一、辦學理念
西諺有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可見校長對學校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值此強調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校長必須具備創意的教育理念,才能以優質的教育品質,提昇學校教育水準。校長身負「綜理校務」之職,即要順應世界潮流而演變發展,所以校長應發揮領導者、引導者、促動者、研究者、支持者及發展者等多元角色功能,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才能妥善領導,以發揮教育績效,開創學校未來遠景。並改變傳統角色,建立新的思維,以更前瞻的眼光、更開闊的心胸,運用更高超的智慧,回應家長求新求變的訴求,為追求卓越教育而努力。個人以「帶好每一個孩子」為教育核心理念,並秉持著「學生主體、教師專業、行政支援、家長參與、社區共榮、優質學校」的辦學理念來經營一所學校,茲將個人辦學理念分述如下:
(一) 學生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潛能,秉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帶好每一位學生。
(二) 教師專業:尊重教師專業,組織專業團隊,鼓勵專業研究,樹立專業形象。
(三) 行政服務:行政服務教學,重視師生需求,提昇行政績效與全面品質管理。
(四) 家長參與:鼓勵家長多元參與,建立親師合作機制,認同學校,樂為教育合夥人。
(五) 社區共榮: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彼此共享共榮。
(六) 優質學校:推展學校辦學特色,展現學校辦學績效。
二、經營原則
(一) 學校優質化:提昇學校辦學績效,建構優質永續的學校。
(二) 校園溫馨化:人文關懷,以一份童心與教育愛,共築兒童快樂學習的園地。
(三) 領導人性化:關懷倡導、尊重激勵,在和諧組織氣氛的情境中,達成學校目標。
(四) 決策民主化:校務多元參與、充分溝通協調,以學生為中心,共創三贏的教育。
(五) 教學專業化:尊重教師專業、形塑專業社群,鼓勵教學研究,提昇教學品質。
(六) 設施精緻化:各項建築設備符合科技化、精緻化,尊重使用者需求,定期維護,發揮最佳效能。
(七) 學校社區化:開放學校場地、運用社會資源,促使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三、學校願景依據教育政策、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專業、學生能力、家長期望及社區背景等,擬定「清溝心、世界情」為核心,形塑出「人文、科技、環保、創新」的學校願景。
(一) 人文:人文提昇─發揚人文精神,追求全人教育。
(二) 科技:精研科技─推展e化環境,落實網路學習。
(三) 環保:追求環保─提高環保意識,做好身心環保。
(四) 創新:創新理念─激勵創新思維,培育創意學童。
四、教育目標
(一) 構築優質溫馨學習環境。
(二) 建立卓越敏捷教學團隊。
(三) 培育健康良善快樂學生。
(四) 形塑創新和諧教育社群。
五、經營策略
(一) 校務行政績效化,提高行政效率。
(二) 課程發展專業化,深耕課程研發。
(三) 教師教學活潑化,激發教學熱忱。
(四) 學生輔導卓越化,導引適性發展。
(五) 環境設施優質化,豐富學習內涵。
(六) 資源整合前瞻化,建立學校特色。
以下謹以「清溝國小」來建立「學校願景與經營發展架構圖」與「校務發展循環系統圖」,圖示如下:
清溝國小在地方仕紳與冬山鄉公所努力爭取、宜蘭縣政府積極籌劃興建下,終於在今年要正式招生開學,校地面積廣達3.52公頃,徵地費用約新台幣三億三千萬元,設校經費約二億元。其設立目的為抒解未來學區學童就讀面臨過度飽和壓力及達成小班小校的精緻化教育理想,提升教學品質而積極籌劃興建。規劃普通班容量約在18~30班,整體校舍工程共分三期完成,目前已將完成第一期工程,今年度預計招收一年級新生三班共76名、二三年級各一班共28名。這是一所優質又新穎的學校,加上校園整體規劃、全新的校舍、綠美化的校園空間與優異的行政與教學團隊,必能為學生及社區民眾營造一個安全、完善而優美的學習園地。培育學生能立足社區、胸懷宜蘭、放眼台灣,成功踏上國際舞台,成為一所富有人文、科技、環保、創新的優質新學校。以下茲將清溝國小的優勢、弱勢、機會點、威脅點歸納為SWOTA分析表,以作為未來校務經營時參考的行動方案與執行內容。
六、清溝國小學校願景與經營發展架構圖
七、清溝國小校務發展循環系統圖
八、學校環境的SWOTA分析
因素 | Strength 優勢 | Weakness 弱勢 | Opportunity 機會 | Threat 威脅 | Strategy |
整體環境 | ◎位於新興社區,快速發展地段。◎學校位於郊區,視野開闊,空氣清新。◎週邊交通便捷。◎校園整體規劃。 | ◎校園附近周圍街道狹窄。 | ◎附近重大交通工程陸續進行中。◎學區大量住宅興建帶動地方的發展,有利學校規模發展。 | ◎政府經費短絀,恐影響學校設校進度。◎鄰近幾所學校,學區重複,相互競爭。 | ◎請義警與愛心義工組織協助交通疏散及落實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積極爭取經費。◎辦好教育,讓家長認同。 |
學校規模 | ◎預計18-30班◎學區興建許多住宅,外來人口增多。 | ◎因校舍尚未完工,學生數未確定,影響開班及教職員遴選任用。 | ◎依學校及學區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依學校發展需求遴聘優秀人才參與教學行政工作。 | ◎招生班級數充滿不確定性。◎因新設校,教師負擔較多行政與教學工作。 | ◎加強搜集相關資訊確實做好校舍興建及招生準備工作。◎遴聘優秀教師參與校務。 |
硬體設備 | ◎校園班群模組規劃依學習需求設計,可發揮教學功能,成為快樂學習園地。 | ◎開放校園規劃,安全維護不易。◎政府財政困境恐影響校舍興建進度。 | ◎配合校園規劃爭取經費充實學校軟硬體設備。◎設計多功能兼具實用性創意性溫馨校園。 | ◎經濟不景氣政府財政負擔重,恐影響學校建設期程。 | ◎訂定學校中長程發展計劃,爭取相關經費,完成校園新建,提供師生溫馨快樂安全的學習園地。 |
行政人員 | ◎行政組織新成立可積極營造和諧融洽組織氣氛。◎強化行政扁平化組織,主動關懷積極熱心著重績效責任。 | ◎新設校事多瑣碎人力不足,處理行政事務工作較繁重。 | ◎透過團隊學習及系統思考共塑學校願景。◎遴聘優秀教師加入行政團隊。 | ◎學校行政事務多員額編制少,教學與行政難以兼顧。 | ◎建立學校共同願景採積極有效領導。◎加強教師對話為教師賦權增能。 |
教學資源 | ◎教師具有教學熱忱與活力,年輕可塑性高,教學態度積極認真。 | ◎縣境缺乏高等教育進修管道,教師進修不易。 | ◎發揮教師評審委員會功能,甄選優秀教育人才。◎依需求辦理學校本位進修提昇教師專業知能。 | ◎學校教師員額少,需負擔教學及行政工作,倍感人力不足。 | ◎鼓勵教師行動研究,落實多元進修提昇教師專業知能。◎爭取社會資源協助教學工作。 |
家長參與 | ◎新設立學校,家長期待很高,支持學校辦理各項教育活動 | ◎家長背景程度不一,急待建立共識。 | ◎社區大量興建住宅,帶動學校社區繁榮。◎鼓勵家長參與校務運作。 | ◎家長階層、文化背景、知識能力、教育觀念不同,急待溝通。 | ◎加強親職教育建立社區家長資源網絡。◎建立家長與學校夥伴關係。 |
學生 | ◎資質純樸天真善良。◎學生來自各階層家庭,能多元相互學習。 | ◎位處都會邊緣,文化刺激較缺乏◎先備知識尚待加強 | ◎可塑性高◎學校學術網路擴展學習空間◎多元化學習 | ◎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複雜多元。 | ◎發展多元社團活動,培養學童多元智慧。◎加強特殊學生輔導。 |
社區參與 | ◎校園整體規劃興建,塑造人性化、無障礙的學習空間環境。◎社區爭取學校設立不遺餘力。 | ◎新設立學校,社區人士及家長參與校務運作有待整合。 | ◎社區大量興建房舍、道路拓寬,帶動社區繁榮,有利學校發展。 | ◎新興社區生活圈,逐漸發展衝擊學區及學校生態發展。◎家長背景程度不一,人力整合尚待費心。 | ◎鼓勵社區人士及家長積極參與校務,並出席相關會議建立共識,協助學校校務推動。 |
地方資源 | ◎學區環境優美,民風純樸,鄉土教學資源豐富。◎農村綠地多水資源豐富。 | ◎開放校園,學區青少年進出校園容易破壞校園寧靜與設備。 | ◎發展學校成為社區學習中心。◎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 | ◎學區人力、財力、物力須整合投入,以利校務推動。 | ◎整合師生、家長、社區智慧,共塑學校願景。 |
一、 行動方案與執行內容
策 略 | 行動方案 | 執 行 內 容 | 執行期程 | |||
97年 | 98年 | 99年 | 100年 | |||
形塑優質化學習環境 | 巧思校園整體規劃 | 廣徵卓見,細心規劃爭取經費,逐期完成校舍工程。 | ˇ | ˇ | ˇ | ˇ |
妥善規劃各教室,充實教學行政、圖書館、專科教室、研究室設備。 | ˇ | ˇ | ˇ | ˇ | ||
設置生態教學園、水際廣場、森林遊樂場、教育農場及學習步道。 | ˇ | ˇ | ˇ | ˇ | ||
興建體育館及綠美化工程。 | ˇ | ˇ | ˇ | ˇ | ||
校舍安全及環境衛生維護。 | ˇ | ˇ | ˇ | ˇ | ||
無障礙設施之規劃設置。 | ˇ | ˇ | ˇ | ˇ | ||
發展永續校園 | 學校設施採多功能設計,以校園公園化、教室家庭化為目標。 | ˇ | ˇ | ˇ | ˇ | |
校舍建築與綠美化結合,朝向永續校園的目標。 | ˇ | ˇ | ˇ | ˇ | ||
加強校園植栽花草,遮蔭樹木,營造永續發展的綠色校園環境。 | ˇ | ˇ | ˇ | ˇ | ||
建構數位化 學習環境 | 建構全校網路系統,購置電腦教學視訊設備,建置數位學習環境。 | ˇ | ˇ | ˇ | ˇ | |
強化校務行政資訊化。 | ˇ | ˇ | ˇ | ˇ | ||
架構數位網路平台與設備,提供教學與學習。 | ˇ | ˇ | ˇ | ˇ | ||
活化學校行政機能 | 建立主動敏捷的學校行政 | 依校務發展計畫,訂定各項工作計畫規章與實施辦法貫徹執行。 | ˇ | ˇ | ˇ | ˇ |
健全校務發展委員會及各種委員會,研討校務中長程發展計畫。 | ˇ | ˇ | ˇ | ˇ | ||
主動關懷同仁,辦理各種知性、感性聯誼活動,凝聚向心力。 | ˇ | ˇ | ˇ | ˇ | ||
組織扁平化,充分授權,力行分層負責,建立職務代理人制度。 | ˇ | ˇ | ˇ | ˇ | ||
以資訊化、科學化、人性化達成績效經營。 | ˇ | ˇ | ˇ | ˇ | ||
建置歷程檔案,傳承經驗智慧。 | ˇ | ˇ | ˇ | ˇ | ||
力行「走動管理、權變領導」建立校內外回饋機制。 | ˇ | ˇ | ˇ | ˇ | ||
營造和諧溫馨校風 | 營造優質 溫馨校園 | 延聘優秀師資,營造優質學校風格。 | ˇ | ˇ | ˇ | ˇ |
營造快樂氛圍讓老師認真教,學生快樂學。 | ˇ | ˇ | ˇ | ˇ | ||
發揮溝通協調機制,激勵員工士氣。 | ˇ | ˇ | ˇ | ˇ | ||
實踐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型塑專業進取的優質文化。 | ˇ | ˇ | ˇ | ˇ | ||
營造友善校園 | 落實校園友善計畫工作,關懷每位學生。 | ˇ | ˇ | ˇ | ˇ | |
鼓勵教職員參加訓輔特教專業知能研習。 | ˇ | ˇ | ˇ | ˇ | ||
推動生命教育,激發學生尊重生命,感恩、惜福心。 | ˇ | ˇ | ˇ | ˇ | ||
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建立相互尊重的和諧校園。 | ˇ | ˇ | ˇ | ˇ | ||
做好中輟學生預防輔導、追蹤及復學安置。 | ˇ | ˇ | ˇ | ˇ | ||
辦理親師合作教育活動,增進親師溝通。 | ˇ | ˇ | ˇ | ˇ | ||
落實「愛整潔、有禮貌、守秩序、重環保、勤讀書」的生活教育 | ˇ | ˇ | ˇ | ˇ | ||
推動學校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 | ˇ | ˇ | ˇ | ˇ | ||
整合社會資源建構輔導網路平台,發揮輔導效能。 | ˇ | ˇ | ˇ | ˇ | ||
建構優質的教師團隊 | 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 遴選優秀教師,辦理教師教學輔導。 | ˇ | ˇ | ˇ | ˇ |
延聘學者專家指導,建立正確課程教學知能。 | ˇ | ˇ | ˇ | ˇ | ||
激勵教師參與校內外研習、學位進修,取得各項教學認證或檢測。 | ˇ | ˇ | ˇ | ˇ | ||
強化教師資訊素養,並融入於教學活動中,豐富教學內涵。 | ˇ | ˇ | ˇ | ˇ | ||
建立專業分享對話機制,探究教育新知,提升教育品質。 | ˇ | ˇ | ˇ | ˇ | ||
建立教師教學資源平台,以豐富教學資源,傳承與分享教學經驗。 | ˇ | ˇ | ˇ | ˇ | ||
根據教師專業需求,規劃辦理學校本位進修活動,充實教學理念。 | ˇ | ˇ | ˇ | ˇ | ||
落實教學智慧知識管理,建立教學檔案,分享教學知能。 | ˇ | ˇ | ˇ | ˇ | ||
發展教師專業社群 | 鼓勵教師從事革新教學行動研究,自編教材教具,發展創新教學。 | ˇ | ˇ | ˇ | ˇ | |
成立教學研究會、讀書會、各領域產出型工作坊等專業成長團體。 | ˇ | ˇ | ˇ | ˇ | ||
彙整教師優勢專長,建立教師人才資料庫,使人盡其才。 | ˇ | ˇ | ˇ | ˇ | ||
鼓勵同仁參與同儕視導制度,形成同儕相互學習同步成長的風氣。 | ˇ | ˇ | ˇ | ˇ | ||
促進教師協同教學、深度匯談及專業對話,發揮教學效能。 | ˇ | ˇ | ˇ | ˇ | ||
掌握課程發展 | 健全「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學習領域課程小組運作。 | ˇ | ˇ | ˇ | ˇ | |
整合與檢核課程發展與評鑑機制。 | ˇ | ˇ | ˇ | ˇ | ||
加強教科書選用機制,落實課程實施。 | ˇ | ˇ | ˇ | ˇ | ||
強化學年及領域研究會的功能,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 | ˇ | ˇ | ˇ | ˇ | ||
藉由鄉土實察活動,融合社區資源,研發體驗式課程。 | ˇ | ˇ | ˇ | ˇ | ||
規劃校園學習步道及社區戶外教學活動場所。 | ˇ | ˇ | ˇ | ˇ | ||
實施多元適性教學,開發多元智慧潛能 | 辦理多元智慧學習活動 | 推展多元化社團及多元智慧體驗活動。 | ˇ | ˇ | ˇ | ˇ |
舉辦多元能力認證成長活動。 | ˇ | ˇ | ˇ | ˇ | ||
實施多元化評量,提供學生學習成功經驗。 | ˇ | ˇ | ˇ | ˇ | ||
關懷多元文化教育 | 加強身心障礙、單親、隔代教養及原住民學生之學習與輔導。 | ˇ | ˇ | ˇ | ˇ | |
舉辦多元族群文化展演活動,促進文化學習與理解。 | ˇ | ˇ | ˇ | ˇ | ||
確實執行特殊學生的鑑定、安置、輔導與個別化教育計畫。 | ˇ | ˇ | ˇ | ˇ | ||
落實學生各項心理測驗工作並妥善解釋運用結果。 | ˇ | ˇ | ˇ | ˇ | ||
辦理外籍配偶終身學習研習班,促進新台灣之子雙邊文化認同。 | ˇ | ˇ | ˇ | ˇ | ||
加強語文教育 | 規劃推動深耕閱讀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 ˇ | ˇ | ˇ | ˇ | |
建置雙語教學環境,發揮境教功能。 | ˇ | ˇ | ˇ | ˇ | ||
集結學生作品,出版校刊,提升學生成就感。 | ˇ | ˇ | ˇ | ˇ | ||
參加校際語文學藝活動,藉以拓展視野。 | ˇ | ˇ | ˇ | ˇ | ||
辦理多語文學藝競賽,激勵學生學習意願,提升語文能力。 | ˇ | ˇ | ˇ | ˇ | ||
強化美育、 健康 與體育教育 | 設置多元社團,推動一人一樂器、一人一運動。 | ˇ | ˇ | ˇ | ˇ | |
展示校內外藝文作品或教學成果,增進人文素養。 | ˇ | ˇ | ˇ | ˇ | ||
落實體育教學正常化,增進學生體適能。 | ˇ | ˇ | ˇ | ˇ | ||
成立體育訓練團隊,培養學生專項運動長才。 | ˇ | ˇ | ˇ | ˇ | ||
深化校園民主氛圍,涵納社區豐沛資源 | 民主參與式的溝通機制 | 全體教職員工參與校務會議,議定校務發展及重大章則等。 | ˇ | ˇ | ˇ | ˇ |
定期召開各項會議,鼓勵教師積極多元的參與校務決策。 | ˇ | ˇ | ˇ | ˇ | ||
統整各項委員會、會議,依會議規範進行議程,提升會議效率。 | ˇ | ˇ | ˇ | ˇ | ||
透過與教師間的對話與討論,凝聚共識及決定校務發展方向。 | ˇ | ˇ | ˇ | ˇ | ||
確實做到人事、經費、意見與獎懲公開。 | ˇ | ˇ | ˇ | ˇ | ||
鼓勵家長及社區 人士參與校務 | 辦理多元化親職教育講座,促進親師合作,提升親職效能。 | ˇ | ˇ | ˇ | ˇ | |
定期辦理教學成果展、體育表演及發表活動,增進親師互動。 | ˇ | ˇ | ˇ | ˇ | ||
積極招募校園義工,協助校務發展。 | ˇ | ˇ | ˇ | ˇ | ||
強化志工制度,辦理志工研修、聯誼活動,激勵志工士氣。 | ˇ | ˇ | ˇ | ˇ | ||
發揮學校諮詢專線及電子郵件信箱的功用,提供校務諮詢。 | ˇ | ˇ | ˇ | ˇ | ||
健全班級家長會,協助學校家長會良好運作。 | ˇ | ˇ | ˇ | ˇ | ||
建立學校社區伙伴關係 | 完成學區相關資源調查,深耕社區文化經營。 | ˇ | ˇ | ˇ | ˇ | |
研編社區鄉土實察教材,建立社區導覽步道,提升社區文化。 | ˇ | ˇ | ˇ | ˇ | ||
辦理及推展資訊、親職教育、成人教育、外籍配偶教育等活動。 | ˇ | ˇ | ˇ | ˇ | ||
將社區商店結合成為「愛心商站」,建構學生安全環境。 | ˇ | ˇ | ˇ | ˇ | ||
有效開放校園場地、設備,共享教育資源。 | ˇ | ˇ | ˇ | ˇ | ||
結合社區發展藝文教育展演活動。 | ˇ | ˇ | ˇ | ˇ | ||
將社區專業社群納入教學資源網絡。 | ˇ | ˇ | ˇ | ˇ |
十、預期效益
一、 順利完成學校工程,打造整體優質校園。
二、 塑造優質學習環境、發揮潛在境教功能。
三、 落實行政服務教學、建立優質學校文化。
四、 強化專業學習組織、提昇教師教學效能。
五、 提供多元進修機會、強化教師專業知能。
六、 建立人性訓輔措施、實踐帶好每位學生。
七、 啟發學生多元智慧,發展孩子無限可能。
八、 有效結合社區資源、協助學校教育發展。
九、 積極辦理親職教育、擴大家庭教育成效。
十一、結語
清溝國小在眾人的期待中,終於在今年開始開學招生,尤其縣政府財政困難及少子化的情形下,在此時此地建立一所全新的校園,更是令人矚目與關愛。鐘金有幸回到故鄉參與清溝國小校長遴選,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使命,驅使我勇於承擔,勇於接受這個責任,個人必當全力以赴,不負所託。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偉大工程,國民教育更是樹人工程重要的基礎,清溝國小在整體校園規劃興建、新興社區的成立、優質認真的行政與教學團隊與眾人的支持下,相信必能成為一所優質溫馨的學習樂園,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讓老師認真愉快的教學,並整合各界資源與力量,讓清溝時時充滿愛、處處有溫馨,洋溢健康快樂的活力,共創清溝美好的未來。
參、個人檔案
一、基本資料表
姓 名 | 陳 鐘 金 | 性 別 | 男 |
電子郵件 | jerrychen@ilc.edu.tw | ||
學習歷程 | ◎廣興國民小學畢業 ◎東光國民中學畢業 ◎省立花蓮師專體育組畢業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二十學分班結業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畢業 ◎國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畢業 (碩士論文: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
工作經歷 | ◎順安國小導師、組長、訓導主任、輔導主任、教務主任、總務主任 ◎蓬萊國民小學校長 | ||
服務經歷 | ◎宜蘭縣各大型運動會、龍舟賽、名校划船賽等大型活動之行政組組員。 ◎宜蘭縣各大型運動會、龍舟賽、名校划船賽等大型活動之獎品組副組長。 ◎宜蘭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校友會理事長。 | ||
考試及訓練 | ◎台灣省國民學校校長主任儲訓班90期主任班 ◎台灣省國民學校校長主任儲訓班96期校長班 | ||
榮 譽 | ◎ 77年於花蓮師院民俗社長任內,民俗社由瀕臨倒社而後成為全校第一大社團,並榮獲「全國績優社團」 ◎ 79年獲選「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代表國家至南非洲、泰國等六個國家巡迴訪問 ◎ 80年榮獲花蓮師院第一屆「花師優秀青年楷模」 ◎ 81~83年於馬祖北竿服兵役,榮獲「優秀義務役官兵」 ◎ 89年宜蘭縣推行體育有功人員 ◎ 88~91及93~97年宜蘭縣青少年輔導計畫「輔導團團員」 ◎ 90~97年宜蘭縣民俗體育踢毽賽裁判長 ◎ 90年冬山鄉好人好事代表 ◎ 中華民國海外文化巡迴講師,曾多次赴外國進行海外文化教學 ◎ 92年海峽兩岸四地國際毽球邀請賽,台灣代表隊員 ◎ 94年海峽兩岸四地國際毽球邀請賽,台灣代表隊領隊 ◎ 96年宜蘭縣推行體育有功人員 ◎ 97年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特優第一名 | ||
文章與心得 | ◎ 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 行為改變技術在班級經營的應用 ◎ 自我實現的人:馬斯洛 ◎ 學校行政組織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發展之策略與作法 ◎ 宜蘭縣推動校務行政電腦化之經驗與作法 ◎ 澳大利亞遊學之我見 ◎ 馬來西亞文化教學心得 ◎ 經營孩子的多元智慧 ◎ 教育部專題研究報告「讓學習更炫麗-宜蘭鄉土繪本電子書創作與教學」 ◎ 同儕視導政策下教師焦慮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宜蘭縣順安國小為例 ◎ 「人格培養白皮書」、「我很想您」、「叔本華的眼淚」、「超級禮物」、等書籍之閱讀心得 ◎ 95年教育部民俗體育研習–踢毽研習講義 ◎ 小校經營經驗談 ◎ 小團體輔導帶領心得 ◎ 生命教育研習心得 ◎ 如何經營學校與家長會雙贏之關係 ◎ 學校行政專業角色的新思維 ◎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之協同行動研究 ◎ 我國教育改革的挑戰與展望 ◎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蓬萊國小五年級特色課程為例 |
二、自我簡介
我是一個生長於冬山鄉梅花湖畔的宜蘭庄腳囝仔,從小的願望就是當老師,國中畢業時,雖然考上全國頂尖的名高中,然因志願及家境之因素,我毫不考慮地選擇當老師這一條美麗的路。在師專、師院、輔導學分班、師院研究所養成教育中,接受完整的師範教育,培養為人師應有的知識與素養。更體認到身為一位老師所要注重的不只是知識之傳授,更重要的是言教與身教,尤其小學教育是人格養成教育階段,更應注重品格與良好習慣之培養。民國八十年師專畢業後志願返鄉,分發到順安國小服務,在這十三年中,我從導師到擔任訓導、輔導、教務、總務主任,除了個人的認真努力外,更感謝曾經指導我的多位校長與所有同仁,讓我有機會成長,歷練各處室,寬廣我的視野,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與為人處事。民國九十三年有幸擔任蓬萊國小校長,雖然這是一所小型學校,但無論是學生、家長、地域或背景都屬比較多元複雜,需要花更多智慧與時間。在這四年中,我用心經營,帶領優質團隊不斷創造佳績,不論是在閱讀、學測、科展、環保、客語戲劇、健康促進、體育比賽、、等都有不錯的成績表現,今年更榮獲校務評鑑特優第一名的榮譽,四年的校務發展,正如彩蝶般的蛻變與成長。從事教育以來,所培育的學生已為人師,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心中自有「作育英才」之喜悅,常能樂在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裡,一直秉持著「帶好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理念,希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活力盎然、熱愛生命、關懷社會的人,這樣的一個信念,讓學生在學業之外,對於生命與鄉土有更多的體會與關懷。是因緣際會,也是大家對我的肯定,更是內心當中那股希望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念頭,讓我投入學校行政之路。多年來,一直秉持「以服務代替領導」、「以規劃取代權力」的理念來服務學生、教師及家長。多年的行政歷練,讓我體會到「行政是必要的堅持與溝通協調之藝術」,身為學校的領導人要以正確而堅定的教育理念為根本,以圓融的溝通為方法,實現教育理想。回顧我的成長與現今所擁有,令我非常珍惜,謹以感恩的心,竭盡所能,回饋社會,為教育貢獻心力。